《风吟·花舞》、《摘·星辰》两项一等奖作品
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以“阳光·文化之旅”为主题的201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组织,于4月25日在苏州同里圆满收关。通过多轮激烈角逐,由国内外顶尖学术专家组成的评审团最终从200件参赛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以及优秀奖多项。其中,重庆大学提交的《风吟·花舞》作品获得浙江凤溪玫瑰教育研学基地项目一等奖,南京工业大学提交的《摘·星辰》作品获得河北兴隆暗夜公园星空驿站项目一等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健康人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宋源到场对评审专家的评审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获奖的团队表示祝贺。
本届竞赛旨在引导呼应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激活各种乡村资源,提升乡村发展的附加值,走好乡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获奖作品对研学基地、星空驿站有着很好思考,在表现形式上与主题呼应,规划布局合理,建筑技术各有特色。
《风吟·花舞》作品平面规划结合场地,空间组织和交通流线清晰合理,建筑功能和形态适宜南方湿热气候,利用太阳能蓄热相变、中庭采光、通风烟囱等技术调节室内环境,有效调节冬夏两季室内热舒适度。
《摘·星辰》作品采用结合山地地貌的布局方式,以单体建筑组合成三合院组团,通过高低错落的灵活栈道组织成与环境高度融合的布局,建筑群错落有致。考虑谷底的架空,空间通透,契合了环境与气候。建筑单体充分考虑了自然通风,被动技术与建筑设计融合,构思巧妙。
马来西亚汉沙杨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杨经文先后两届作为竞赛评审专家参与竞赛的评审,和其他专家一样,对竞赛有着特别的期许。杨先生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持续多年做出开创性工作,他鼓励参赛选手们创新,并希望各具特色的生态、绿色建筑技术可以在实建作品上不断应用。
评审会后,专家们还参观了吴江同里湖畔的“中达低碳住宅”,这是“2011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的实地建设项目,以东南大学作品“垂直村落”为基础,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深化设计、台达集团出资建设。建筑整体造型以“粉墙黛瓦”为色彩基调,营造温暖的宜居氛围。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集成技术、绿色生态技术、智能家居技术、健康人居技术五大技术体系,在创造良好的居住品质的同时,最大化的实现建筑的绿色、低碳、节能。
作为又一项建设完成的竞赛作品,“中达低碳住宅”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大家对竞赛成果类型不断丰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表示肯定。王建国院士参观“中达低碳住宅”后感触良深,看到东南团队的一等奖作品实际建设起来倍感欣慰,他也鼓励更多的未来建筑师、工程师们在学生阶段多参加竞赛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崔愷院士对建设成果原汁原味儿实现方案的设计思路,以及系统化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生态技术和节能技术表示赞许。对于竞赛的持续发展,崔院士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竞赛紧追技术潮流,发挥良好的工程示范和理念传播作用,不断推动和普及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
本届竞赛的评委团队阵容强大,包含:马来西亚汉沙杨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2016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杨经文,澳大利亚科技与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勋章获得者、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Deo Prasad,台湾绿色建筑委员会主席、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林宪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建国,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仲继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黄秋平,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工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冯雅。这些重量级评审专家为竞赛作品把关,确保了竞赛的学术水平。
201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由国际太阳能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支持,台达集团冠名赞助。自本届竞赛开赛以来,吸引了全球936支团队报名参赛,组委会共收到提交作品200件,作品的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较往届有较大的提升。赛题真实是本项竞赛的一大特点,组委会鼓励参赛者根据赛题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适用性的作品。值得期待的是,竞赛的获奖作品将由组委会组织深化后实际建设,再一次让梦想之光照进现实。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作为行业智慧的共享平台、新能源应用服务平台、获奖作品的实践平台、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低碳理念的传播平台的作用也日益显著。组委会将继续深化竞赛的平台作用,期待更为精彩的后续活动。
附件:201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名单
奖项 | 注册号 | 作品名称 | 单位名称 | 设计者 | 指导老师 |
一等奖 | 6122 | 风吟·花舞 | 重庆大学 | 谢瑞杭、黄圣翔、叶珍光、马金辉 | 周铁军、张海滨 |
一等奖 | 6561 | 摘 星辰 | 南京工业大学 | 戴芙蓉、徐涵、陈晓能 | 杨亦陵 |
二等奖 | 5822 | 倚山居 | 北京交通大学 | 王子嘉、谢颂、苏晓婉 | 杜晓辉、胡映东 |
二等奖 | 6041 | 通往星空——河北兴隆暗夜公园星空驿站设计 | 武汉大学 | 张潇方、邱丛丛、陈家乐 | 黄凌江、李鹍 |
二等奖 | 6360 | 云汉·七居 | 华南理工大学 | 武浩然、巩振华、吴昊、梁英伟 | 肖毅强、王静 |
二等奖 | 6522 | 溪聚 | 浙江理工大学 | 陈剑、冯温然、苏红、沈伟斌、吴锦凯、王嘉琪、颜君家 | 文强 |
三等奖 | 6090 | 伫立星河 | 南京工业大学 | 陈璐、高标、方心怡 | 林杰文 |
三等奖 | 6156 | 墙褓 | 南京工业大学 | 许锦灿、史小宇、吴佳晋、周浩 | 张伟郁、杨亦陵 |
三等奖 | 6249 | 折院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张琮,王飞雪,张吉强,杨洋 | 朱丽、孙勇 |
三等奖 | 6314 | 卧看星河尽意明 | 南京工业大学 | 夏毓翎、赵雨、朱曦、鲍慧敏 | 罗靖、杨亦陵 |
三等奖 | 6392 | 阳光・风动 | 重庆大学 | 宋汪耀、姚歌、滑维杰 | 周铁军、张海滨 |
三等奖 | 6612 | 予·还 | 南京工业大学 | 陈梦雪、龚玲莉、黄婉祎 | 邵继中 |
优秀奖 | 5745 | 一方 | 西安科技大学 | 寇朦心、康夏田、王幸珂、马艳、张茜, | 孙倩倩 |
优秀奖 | 5747 | 星巢 | 西安科技大学 | 何雨微、霍文婕、徐紫莹、李子儒、张颖怡、刘瑞雪 | 孙倩倩 |
优秀奖 | 5767 | 风檐寸晷 | 西安科技大学 | 杨娜、李伟、马昌华、杨嘉瑶、黄锐聪、王兰 | 孙倩倩 |
优秀奖 | 5790 | 光·星院 | 重庆大学 | 胡庆强、刘思遥 | 周铁军、张海滨 |
优秀奖 | 5920 | 等风来 | 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 | 高海伦、方鑫磊、沈令婉、梅博涵、董兆、季缘 | 王国光、王洁、浦欣成 |
优秀奖 | 5938 | 星·桥·栈 | 天津大学 | 马振雷、姜子信、巫恋恋、杨心悦 | 王杰汇 |
优秀奖 | 5942 | 星光暗夜·山居秸院 | 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 曹锦波、蒋群歆、徐敏、肖歆 | 李丽、周孝青 |
优秀奖 | 5945 | 冷巷·风院 | 重庆大学 | 秦朗、田春来 | 周铁军、张海滨 |
优秀奖 | 6003 | 驿隐星升 | 南京工业大学 | 付彤雨、吕梦、崔向国 | 罗靖 |
优秀奖 | 6009 | 水院风堂 | 天津大学 | 韩文颢、刘璐瑶 | 贾巍杨、王小荣 |
优秀奖 | 6016 | 光谷星桥 | 宙思建筑设计(上海)事务所 | 周春妮、陈晗、程吉帆、 陈胜蓝、曾港俊 |
|
优秀奖 | 6032 | 山居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 王博达、田佳、沈梦丹 | 徐燊 |
优秀奖 | 6044 | 白驹临庭 繁星入梦 | 南昌大学 | 程梦琪、洪叶、刘晶、范静哲、初楚、李佳宸、高铖 | 叶雨辰、郭兴国 |
优秀奖 | 6052 | 檐下风致 | 广州大学 | 苏珊、王佳璇、叶芷茵 | 李丽、夏大为、万丰登 |
优秀奖 | 6097 | 研杭光社 | 天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 | 刘家韦华、张玉琪、郭嘉钰、胡紫雯 | 田芳、侯万钧 |
优秀奖 | 6121 | 游廊·穿院 | 沈阳建筑大学、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王少杰、丁暠、柳天元 | 王常伟、汝军红、王飒 |
优秀奖 | 6173 | 归源山居 | 河北工业大学 | 赵谷橙、岳小超、齐梦晓、李志权、金宁园 、王晨 | 李有芳 |
优秀奖 | 6183 | 星之所向 | 重庆大学 | 石丹、耿艺曼 | 周铁军、张海滨 |
优秀奖 | 6186 | 落星谷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江海华、张晨、谢楠、宣姝颖 | 徐燊 |
优秀奖 | 6199 | 兴隆暗夜公园星空驿站 星语心“院” |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 王润中、骆祉安、周林龙、顾逸莹、王泽慧、熊亮亮、汪文正、贾星禄、张伟康 、张逸飞、张海烨 | 李书谊、张宏儒、张颖、宋雯珺、乔正珺、柏梦杰、俞波 、缪嘉晨、陈仙鸿 |
优秀奖 | 6252 | 光伏森林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京工业大学 | 仲文洲、刘巧、隋明明、李心怡 | 张彤 |
优秀奖 | 6289 | 云山·风居 | 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 康永基、王润丰、王子禛、郭雪婷 | 戴路、汪江华、舒平 |
优秀奖 | 6382 | 星光·叠落 | 重庆大学 | 马金辉、林霞、张传群 | 周铁军、张海滨、唐鸣放 |
优秀奖 | 6408 | 一期一会 | 南京工业大学 | 王博晓、张颖、雷坤 | 杨亦陵、张伟郁 |
优秀奖 | 6495 | 游戏·园 |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张思文、陈艺丹、黄晶晶 、李彤彤 | 石峰 |
优秀奖 | 6498 | 绿色庭院 研学中心 | 嘉兴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 郑庚锋 | 黄平、彭欣、金荣科、华昕若 |
优秀奖 | 6510 | 壤院 | 西南交通大学 | 林瑾如、李琴、徐寅莹、洪啸林、李孟圆 | 李百毅 |
优秀奖 | 6580 | 呼•吸 | 重庆大学 | 赵茂均、董鑫 | 周铁军、张海滨 |
优秀奖 | 6583 | 方·圆 光·腔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张浩、朱强华、邓汉圆、和尧熙 | 徐燊 |
优秀奖 | 6589 | 凤源·熙聚 | 南京工业大学 | 赵与谦、陆思豪 | 杨亦陵、张伟郁 |
###
关于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
一直以来,为了追求社会进步和舒适的生活,人们不断地消耗着大量能源,并习以为常。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浪费已经让地球不堪重负。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寻找替代性的清洁能源和技术方案;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人们的能源消耗习惯和观念,建立一种节能、环保、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正是以此为宗旨----始终关注最具现实意义的热点问题,通过设计手段和工程实践向全球传播低碳节能环保的建设与生活理念。这项活动由国际太阳能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及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台达冠名,以组织竞赛的形式推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建筑、生活中的应用,传播环保节能理念。竞赛还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本项赛事已经成为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先后有90余个参赛国家、6564个参赛团队参赛,提交了1289项有效作品。
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首次组织了“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以农村住宅和城镇办公建筑的太阳能利用为主题,向国内太阳能和建筑行业征集竞赛方案,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的参赛作品87项,在业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2007年,恰逢世界太阳能大会首次在中国北京举办,此项赛事得到国际太阳能学会和大会组委会的充分重视,被批准作为大会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命名为“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两年一届,以不同的设计主题,面向全球组织作品征集活动,配合世界太阳能大会定期举行。受国际太阳能学会委托,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常设于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首次由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冠名赞助,主题为“太阳能与我的家”,竞赛面向新农村建设和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中应用太阳能等热点问题。共有44个国家的900个团队注册;最终收到提交作品201项,作品涉及中国、美国、英国等来自四大洲的16个国家,初步构建了国际太阳能建筑技术学术交流平台。
200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结合中国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以“阳光与希望”为主题,于2008年7月开始向全球征集农村“阳光小学”设计方案,共有33个国家的1024个团队注册,最终收到提交作品204份项,作品涉及中国、美国、俄罗斯等15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3月完成作品评审工作,并在2009年6月开始根据一等奖获奖方案,由台达捐款在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付诸建设,并于2010年投入使用。
2011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居住焦点,以“阳光与低碳生活”为主题。进一步探索太阳能建筑技术在现代人居中的应用,寻求低碳环保而不失舒适的绿色生活方式。最终收到了183项竞赛作品,这些作品整体水准较高,大多具有创新意识。延承了上届竞赛的做法,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创作的一等奖方案“垂直村落”经过完善和深化后,由台达出资,在苏州同里湖畔实地建设成真正可居住、并整合台达楼宇智能化系统和能源在线系统的智能绿建筑“中达低碳示范住宅”。
2013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开展的中德公共建筑节能项目为基础,关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青岛海慈医院为样本,将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绿色建筑技术充分地运用于既有建筑的改造中,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让太阳能焕发建筑的生命力。共有12个国家的665个团队注册,最终收到提交作品102项,竞赛作品整体水平较之以前有较大提高。
2015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聚焦新农村建设,以 “阳光与美丽乡村”为主题,设置农牧民定居青海低能耗住房项目和农村住房产业化黄石住宅公园项目两个赛题,面向全球征集作品,希望将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技术运用于广大农村建筑当中,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本届竞赛共有12个国家的1232个团队通过官网进行了注册。竞赛组委会收到德国、巴西、意大利、加拿大、埃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提交的参赛作品265项,其中有效作品250项,这也是提交作品最多的一届竞赛。目前,农牧民定居青海低能耗住房项目的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获奖作品已经在青海省湟源县兔尔干村完成建设。
2017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聚焦“养老服务产业”这一命题,以“阳光•颐养”为主题,组委会分别选取陕西西安和福建泉州赛题,针对生态颐养服务中心面向全球征集作品,希望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手段,整合适宜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让太阳能为建筑带来永续的能源的同时,为老年人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便利、绿色的新生活。共1193个团队通过竞赛官网进行了注册,竞赛组委会收到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提交的参赛作品239个,其中有效作品232个。
201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聚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一步激活各种乡村资源,通过研学基地、驿站等多种载体,提升乡村发展的附加值,走好乡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设置两个赛题:河北兴隆暗夜公园星空驿站项目和浙江凤溪玫瑰教育研学基地项目,针对驿站和研学基地进行设计,竞赛吸引了全球936支团队报名参赛,组委会共收到提交作品200件,作品的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较往届有较大的提升。
该项赛事的作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加,影响力持续扩大,平台效应日益突显,正逐步成为行业智慧共享、新能源应用服务、获奖作品实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低碳理念传播的综合平台。
竞赛官网:www.isbdc.cn
关于台达
台达创立于1971年,为全球提供电源管理与散热解决方案,并在多项产品领域居重要地位。面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迁议题,台达秉持“环保 节能 爱地球”的经营使命,运用电力电子核心技术,整合全球资源与创新研发,深耕三大业务范畴,包含“电源及元器件”、“自动化”与“基础设施”。同时,台达积极发展品牌,持续提供高效率且可靠的节能整体解决方案。台达总部位于台湾,运营网点遍布全球,在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墨西哥、巴西以及欧洲等地设有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近年来,台达陆续荣获多项国际荣耀与肯定。自2011年起,连续八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之“世界指数(DJSI World Index)”;亦于2016年及2017年CDP(碳信息披露项目)年度评比中获得气候变迁“领导等级”的评级。